标题: 探村台州玉环 | 东西古村,南宋古戏台清音绕梁穿越时空 [打印本页]
作者: KIMET 时间: 2019-4-12 14:25
标题: 探村台州玉环 | 东西古村,南宋古戏台清音绕梁穿越时空
东西村隶属玉环县楚门镇。
距玉环县城18 公里,三面环山,前临大河,西南面有两条村道与外界连接。
东西村的古迹有唐代古刹灵山寺、北宋古樟、千年灵山古井,明吏部郎中陈参墓及石马、石羊一对,古桧树一株,宋代三板桥一座,宋代石擂鼓一对,千年古戏台等,是玉环县历史文化名村, 现村里保留最为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南宋的古戏台。
玉环县楚门镇东北的东西村,从楚门镇乘车20来分钟就能到达。村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古戏台,它默默矗立着,向世人传递出一份久远的古韵。
在当今的农村,由于生活的富裕,村中的戏台大都重建或修缮过,钢筋水泥成了主要材料,柱子换成了钢筋水泥柱,台板换成了空心水泥板。戏台的顶部也是新绘的场景。而东西村古戏台,却是风貌依旧,更显得一种沧桑和风骨。
-戏台后侧
古戏台是乡村最热闹的地方。东西村古戏台,座落在村中心的东关庙。它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距今已有800多年了。当地进士戴氏名人戴明与友朱熹在此办起了玉环县第一个书院,曰“皆山书院”。次年,在“皆山书院”建造了戏台。清康熙八年(1669),遣督抚王虎在竹岗寨设防修筑城恒,西立城隍庙,东立东关庙,历时80余年,并重修了东西村的古戏台。民国十九年(1930)浙南红十三军第五中队就驻扎东关庙。解放后,东关庙曾改为小学校。
东西古戏台,处于东关庙内,它宽5米, 深4.8米,几乎成一个正方形的木制结构戏台。歇山顶,从远处看,整个戏台造型古朴,前檐至额枋间布满斗拱装饰木构件,内外额枋、斜撑、雀替等均雕有各种精巧人物、花鸟等图案,制作工艺考究。
-古戏台梁枋上的木雕
台下六根柱子和最后面中间一条短木头,顶着22块长厚木板,形成戏台。戏台距地面1.5米,大人刚好是嘴巴齐戏台,看戏时不累脖子。戏台四周上端的一根粗大的横木叫楣(当地又叫担),它高25公分,宽9.3公分,离戏台面2.1米高;每条楣下底面有二个带有铁板的钩儿,用来晚上做戏挂油灯,楣上还有额枋,它们之间由25公分见方的八个大升斗托着,内外小额枋在斜撑的支持下,也由10公分见方的小升斗36个托着,构成了装饰木构件。四周的六根柱子圆周长几乎都接近90公分,那粗大的柱子担负着戏台顶的所有重力;四周都有挑檐,挑檐由上下两排椽叠成,上排向外伸展宽度1.6米,下排伸展1米,那一出一进的椽不但使人感觉挑檐之美,更是共同负起悬空的压力。
-台柱上的木雕狮子
最引人注目的是台口两根柱子上,各有一个方20公分、长80公分的斜撑,雕刻着一只狮子和二个人物,狮子那圆圆的眼睛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前方,炯炯有神,神态生动逼真。
戏台虽是不宽大,但构造严密,隐约能看出设计的匠心。戏台藻井采用楼阁式(凹进)结构,距楣一米高,藻井平面积约于11平方米,文革期间,村民为了保护历史文物,将整个藻井用生石灰水涂刷,正中天花板上有一块边长于1.5米的方块,依稀还能辨认出是“双龙抢珠”,而它的周围还有12块,每一块面积约于0.64平方米,由于石灰水的涂刷,图案很难辨认。这一考究藻井设计,更能充分地运用声学原理,使每一位在台上演员唱出的声音,都能达到一种宏亮的效果。
戏台的后部有个屏风,宽2.5米,高2.1米,分六档上下12块,屏风上正中悬挂着一块“奏其乐”的红底金字匾。戏台后面有一把1.4米长的小木梯,走上五级木梯,就是一个小阁楼。小阁楼两侧各有一间厢房,供演员在此化妆打扮、更换戏衣,置放道具,楼下供戏班食宿的。那斑驳的雕花门窗,那剥落的古墙,那长满青苔的瓦阁,还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有过的辉煌和历史的沧桑。
-古戏台
别看眼前的戏台场地不大,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玉环县司法机构所在地。著名电影导演谢晋2005年曾来到这里,站在饱经沧桑的古戏台前,久久凝望,他是准备将这座古戏台,置入他的下一部电影的场景中。
每年的五月初八开始,古戏台总会上演一场大戏。因为这一天是关公的生日,供奉关公的东关庙,在这一日照例要举行庙会。四周百姓集资请来戏班,在古戏台上唱上一番。戏台前,人山人海。东关庙内,香火缭绕。
平常的日子里,古戏台是静寂的。只是在夏夜里,村里的老人拿着小凳子,坐在古戏台脚下纳凉闲聊。他们聊的是古戏台的故事,也聊古戏台上演的戏文,不时地争执几句,而此时的古戏台,更象是一位古稀的老人,静静地听着,默默无语。莹火虫飞舞着,闪闪点点,使幽暗的古戏台呈现着梦幻一般的情景,很美。
古村记转载编辑自网络,欢迎关注古村记头条号
欢迎光临 (https://mail.zazw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