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青藏高原垃圾难降解,有村庄直接拒绝塑料包装 [打印本页]

作者: buzhy    时间: 2018-8-8 13:09
标题: 青藏高原垃圾难降解,有村庄直接拒绝塑料包装


近年来,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牧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了,国家的各项补贴政策比如退牧还草政策、设置生态公益岗等等,对于增加牧民收入有明显作用。同时,青藏高原出产的许多稀缺产品市场价格迅速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也为牧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机会。收入增加以后,牧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影响最严重的是垃圾问题。

垃圾的问题首先表现为一些难以降解的塑料。现金收入增加以后,牧民消费的饮料大量增加,我去访问藏族牧民的时候,他们排列出10多种饮料招待我。我问他们为什么要买如此多饮料,他们说这些饮料甜丝丝的很好喝,他们很喜欢。大量饮料消耗带来了大量饮料瓶罐,这些饮料瓶罐在高原上很少有人回收,成为垃圾的重要来源。其次是工业制品替代了原有的天然物品,比如原来的服装是牦牛的皮、毛加工而成,即使从外面购买一些,也大多是棉或丝织物,这些天然的产品很容易降解。现在的衣物多用化纤原料,穿破了以后很难降解,乃至当地人不知道如何处理穿过的衣服。一位当地知识分子曾经说,他们实验各种办法,将穿过的衣服扔到河里、埋在土里,但都会造成污染,不能解决问题。

高原地区往往生态脆弱,生态环境很容易受到破坏且难于恢复,同时那里氧气稀薄、低温高寒,各种生物的降解过程非常漫长。现代工业品便宜量大且不可降解,造成的影响是当地的环境所无法承载的。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青海囊谦县尖扎村的村民建立了高原上第一个零塑料的村庄,也被称为“零废弃村庄”。在当地村民看来,塑料垃圾是最严重的问题,不管如何处理塑料垃圾,包括填埋或焚烧,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将塑料垃圾拒之门外。

他们采取的方法很简单,首先是拒绝塑料购物袋和塑料包装。村里人要去城里买各种食物,这些食物大都是塑料包装起来的,他们会将塑料包装取下来,将食物装到自己的购物袋中,这与城市提倡消费者去超市要带购物袋的逻辑完全一致,但是他们做得更彻底。其次,他们排斥软饮料,在他们看来,饮料不仅造成了大量瓶罐垃圾,而且损害了他们的健康。第三,日常生活中尽量使用当地的材料,减少对塑料的依赖,比如用木桶替代塑料桶。这个村还有一条规定,任何到访的客人都要将带来的垃圾带走。

这个村位于三江源腹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就了这个零废弃社区。但人们更想知道,这个故事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这个零废弃社区是否可以持续?

启示之一:需求对环境保护的作用。看到这个故事,人们可能会觉得,这个社区并没有减少垃圾,只是将垃圾排斥在社区外,换句话说,只是靠增加其他地区的垃圾来实现社区内垃圾的减少。表面上,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购买食物的时候,他们把那些塑料包装拆下来,将食物装到自己的牛皮或布袋子中,塑料包装并没有减少,只是没有进入社区。他们要求到访的客人将那些垃圾带走,垃圾只是换了个地方,并没有减少。但是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消费需求对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反作用。如果有越来越多的社区拒绝这些塑料包装、过度包装,那么生产厂商会不会因此改变产品的包装?产品包装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垃圾,如果所有消费者开始拒绝这些过度的塑料包装,垃圾会不会因而减少?环境保护需要聪明的消费者。


启示之二:环境保护是一件全方位的事情。这个村庄的居民并不仅仅是拒绝塑料垃圾,他们同时也成立许多保护环境的小组,比如有些小组观察鸟的变化,有的小组监测水源,有的小组定期查看植物的生长状况。拒绝塑料垃圾被包括在更广泛的环境保护活动中,从而使零废弃行动具有持续的动力。可以想象,如果一方面在进入超市时候拿起可循环再生的购物袋,一方面又依赖快递送餐来解决一日三餐,那么当地的环境保护行为就很难持续。

启示之三:小社区的社会压力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个村子有50多户人家,每家的想法也许不尽相同,也会有人不愿意接受社区制定的规范,但是在一个小社区中,人们更容易达成共识,也容易相互激励和相互监督,从而更容易采取集体行动来保护本社区的环境。环境保护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更需要自下而上的集体行动。







欢迎光临 (https://mail.zazw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