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讨论] 《汉风1276》:并非小白那么简单

[复制链接] [已阅至2楼]

玄铁会员 - 等级≥主簿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有怯薛军,我有太平洋;
  你有射雕弓,我有燧发枪。
  若想留性命,快投降!
  ――楚风致元朝皇帝勃儿支斤·忽必烈的一封信


看了这样的内容简介,相信很多人脑海里会油然而生两个字:小白!没错,当初下了这本书,点开压缩包,点开页面,然后以看小白文的速度,飞速浏览,然后,速度渐渐慢下来,然后又倒回来,重新认真看完前面章节……

记得很早以前看酒徒的《指南录》,以文天祥为首的南宋军民奋起抗击忽必烈的蒙古军,内容跌宕起伏,情节荡气回肠,很是过瘾,若说有什么遗憾,就是南宋最终战胜蒙古没有实写,只是文天祥来到蒙古人的首都北京,万众欢呼声中,一当年北伐老兵挤到面前,哽咽着献上当年文某颁发的军功章,充满希望也充满忐忑的一问:“丞相打江山时的承诺,如今还算数么?”整篇小说戛然而止。

时常想,如果有人补写那段历史会是怎样?应该很难写出酒徒小说那种厚重了吧。《汉风》填补了这个空缺。《指南录》的结尾部分是蒙古丞相伯颜率军征伐南宋,泰山压顶般的四处出击,令人感觉喘不过气来。《汉风》也写伯颜伐宋,同样的大军压境,同样的气势磅礴。但是以穿越者楚风为首的汉军奋勇抗击,最终完胜伯颜。伯颜完蛋了,忽必烈又上。而且忽必烈的伐宋更加可怕,因为他纠合了四大汗国的兵力,那些征服了中亚、南亚、欧洲的蒙古铁骑齐聚北中国,从东起辽东、西至甘陕这样一条漫长的战线向楚风的汉军发起攻击。上百万人的大兵团决战,中间经历了无数艰难坎坷,最后汉军打败了蒙古军,从此战略防御变成了战略进攻,穿越者楚风迎来了他的事业高峰。征西域,征中亚,打阿拉伯人,打欧洲人,最后大汉文明遍布环球……

《汉风》关于楚风的发迹基本上中规中矩:穿越者来到古代,利用现代知识,改煮盐为盐田晒盐,然后炼铁炼钢,然后组成护卫队,组建军队,然后帮助南宋抵抗蒙古,最后南宋灭亡自己上……就是这样一个套路,网上有多种写法,很多小白文一路顺拐,弄个火枪火炮出来,就开始大杀四方,一点麻烦没有。哪怕比较严肃的,比如《窃明》,也是火枪火炮天下无敌。《汉风》也有这个趋向,但是感觉作者始终比较清醒,他在文中一再强调,即使是在一战前后,后膛枪重机枪已经普及,骑兵仍然是步兵的噩梦。从这点来说,《汉风》作者就比那些小白文作者棋高一着。不过,也仅仅是意识到这个问题而已,在实际操作中,《汉风》仍然是火枪火炮打败弓箭弯刀。

看多了穿越的小白文,很烦那些火枪火炮打天下的思路。当然也包括一些作者自己想当然的思路。比较突出的如《窃明》,火枪火炮没有大规模装备前,穿越者黄石训练他的士兵操练亚历山大方阵,也就是长枪阵,并且凭借这一阵法打得后金女真没脾气。嗯,估计努尔哈赤皇太极们跟作者一样,也是刚学完古希腊历史,对于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崇拜得五体投地,所以一见有人摆出这个阵,心头马上就虚了,就没了打胜仗的信心和勇气。马其顿方阵真有那么厉害,为啥昙花一现就湮没在历史长河里了啊?为啥后来的罗马人不用马其顿方阵而改用短剑盾牌为主的多兵种配合战法?为啥马其顿方阵只在当时流行而以后的欧洲再也没见过其踪影?

另外一个小白们常用的思路,火枪加火炮的组合一定胜过蛮族骑兵。但是蛮族之所以打得文明的宋、明没招架之功,战斗力的强悍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们善于从战斗中学习。刘亚洲有一论调,说后金女真是被晚明毁了,如果它们早几十年入关或晚几十年入关,当时的社会都不象崇祯末年那么腐败,那么女真人从汉人那里学到的就不会是保守和固步自封。比如皇太极上台时,女真实行的并非皇帝独裁而是八旗议政,这一制度已经有了西方议会制的影子。如果明朝不是那么腐败,女真对明的战争举步维艰,皇太极都不可能获得威望并迅速建立起独裁统治,八旗议政的制度将进一步巩固,如果再接受西方思想,说不定会先于明朝建立起西方政治制度。

当然这只是说明蛮族善于学习,没有先进民族的文明积累,同样也没有由此而来的僵化和古板。站在蛮族的角度,它们堂堂之阵干不过火枪火炮,一次两次之后,就绝不会再与火枪兵阵而后战。比如努尔哈赤知道凭他手中的兵力决不可能打赢明朝五路大军集结后的战争,他就主动出击,将明朝的五路大军各个击破。皇太极干不过黄石的火枪火炮,吃一次亏也就罢了,如果以后他遇见黄石的火枪兵仍然排出堂堂之阵来与之决战,这就不是皇太极的问题了,只能说明作者自己是个小白。

个人觉得区分一部小说是小白文和非小白文,还有个标准,除了思想上能带给读者启迪,在知识上也能充实读者的知识面,开阔读者的眼界。

看看《汉风》都带给读者什么样的知识吧。

现代人都知道轮船军舰的速度不是“小时/公里”而是“节”,“节”是啥意思,有什么来历说法?《汉风》说了,以前古人测船的航速,是一边航行一边往海里放绳子,这种绳子每隔一段距离就打一个疙瘩,两个疙瘩之间就是一节,一艘船航行有多快,就看它一定时间内能放出多少“节”绳子,这就是“节”的来历。

还有西方教皇的称谓。以前看西方历史,经常有什么“教皇英诺森”“教皇尼古拉”之类的,还以为是教皇们的名字,《汉风》告诉你,不是这样的,按西方基督教的习惯,教皇的称号类似中国皇帝大臣们的谥号庙号。“尼古拉”是“对异端手腕强硬,宣扬基督荣耀”的人,而叫“英诺森”则意味着“曾以政治手段巩固梵蒂冈的地位”,如是某位教皇称“西尔维斯特”,那么这位教皇一定是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类似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小平同志……

此外还有意大利黑手党的来历,阿拉伯人的强盗历史,古波斯社会喜欢钱、鼓励女性以身体换金钱的风俗……阿拉伯人有这样一首古诗:我们是天生的强盗,我们抢劫过往的客商,如果没有客商供我们抢劫,我们就抢劫自己的兄弟。NND,这完全是阿拉伯人的强盗之歌啊,类似于中国“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

总而言之,读《汉风》可以接触到很多知识,但是也有不足,主要是《汉风》作者有足够的历史和专科知识,但是文学素养稍欠,很多问题说一次两次也就够了,但作者往往说多次。比如那首阿拉伯的强盗之歌,我在整部小说中不下看到四五次。另外,汉军打到波斯以后,关于拜占廷和欧洲的一些事件,基本上意义不大,国内读者没有多少代入感,但是作者收集了这部分资料,就想全部写进小说,没想过读者会不会感兴趣,这也是作者和读者想法上的差异吧。
插件设计:zasq.net

督察勋章 - 督察勋章发书组 - 发书组

 成长值: 32760

绿金v1_01元婴成就紫铜v2_01紫银v1_04紫银v2_05宝血灵晶红铜v1_05紫铜v3_01紫铜v1_05绿铜v3_05紫金v1_01灰金v1_05蓝银v1_05灰铜v1_05绿金v3_05蓝铜v1_05绿银v3_05

沙发
发表于 2016-7-6 18:03 | 只看该作者
看你说的这是神作了呀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5-14 15:44 , Processed in 1.539029 second(s), 5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