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娱乐综合] 在历史漩流中迷失 ——谈中国大陆电影

[复制链接]
hklcom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0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尽管百年中国电影走过了一条辉煌而又极不平凡的道路,然而如果从整体上来谈中国大陆电影,我的结论是:在历史漩流中迷失。

      中国电影是伴随着民族救亡图存而诞生的,所以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反映这一主题的军旅片无疑是其主旋律,而最优秀的一批影片亦从此诞生。这批作品最显著的特色是其所具有的古典主义创作精神。这些作品不着重抒写个人的思想情绪,而着重写一般性的类型,它们虽然也描绘现实,但这是一个“得体”的现实,即经过了“净化‘的现实。它们注重道德说教,其指向是民族救亡图存。可以说中国人对于英雄的记忆很大一部分正来源于此。应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战争是被看作一件很好玩的事物的,是极具有诗意的。“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如《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一批以儿童视角描写的影片。文革中的八个样板戏无疑将这一特点推到了极至,尔后古典主义的创作终成绝响。八十年代的军旅题材电影创作尽管还带有历史的惯性,但也渐行渐远了,像《高山下的花环》这样的影片终于将镜头对准了战争中普通士兵的悲欢离合亦可以看作开始了对战争的反思。新时期的开放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亦带来了对世界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理解,市场大潮的冲刷也使中国电影开始了现代性的追求。

      以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为代表的所谓中国第五代导演是一批1982年毕业于北影的本科生。他们的文革经历对他们的电影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们急于运用新的电影语言来表达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命运进行探索。然而当他们将目光投向世界时却发现世界电影早已被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殖民了,而华语电影亦是港台的天下,留给中国大陆的空间实在有限了。当他们痛感无法超越时就将目光聚焦于对历史的反思,他们从历史的古进中固然想打捞一些秦砖汉瓦,但他们更多时候则是面对民族历史的断壁残垣。他们自以为是的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似的明媒正娶和以红高梁为背景的野合来表现中国的人的性史。在这里那种深受儒学濡养而温柔敦厚的中国人没有了,有的只是一群心理极度扭曲的变形的中国人的群像。应该说张艺谋们的视角是独特的,探索也是深入的,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猎奇的成份多于真诚,对于民族历史理解的肤浅多于深刻,所以他们由被一致叫好而走向被板砖横飞是必然的命运。张艺谋、陈凯歌们由时代的宠儿而成为影评人所大加挞伐的对象其实一点也不冤。他们的不服气其实不能怪观众和影评人而是他们在历史漩流中迷失了自己。他们所推出的一系列商业片除了邯郸学步外,其实什么也没有,当他们终于有所觉察而回归再拍《千里走单骑》、《山楂树之恋》、《梅兰芳》等影片时却不是更高层次上的回归,反而是积重难返。他们的命运其实就是中国大陆电影的命运,在独具个性中展示了自己然而在历史的漩流中又迷失了自己从而沦为一地鸡毛。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冯小刚为代表的贺岁片成了中国大陆电影的一道独特风景,以葛优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喜剧演员开始演绎普通中国人的悲欢离合,使电影回归到了生活,这也成了中国电影唯一能与好莱坞大片抗衡的阵地。中国大陆电影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很少,如同中国现代文学一样,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一种文化的自信,在历史的漩流中载沉载浮,把不清历史的航向,在追赶世界潮流中落伍就是必然的了。不意识到这一点,中国大陆电影便是没有希望的。

      中国电影的路在何方?我想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中国电影、中国文化都将迎来绝佳的时机,中国电影人、中国文化人准备好了吗?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11 07:28 , Processed in 0.664118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