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专业书籍] 《比较文学概论》作者:杨乃乔 主编 【PDF】

[复制链接]

区版勋章 - 区版勋章

灰铜v1_05蓝铜v2_05蓝铜v1_05紫银v2_04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紫铜v1_05绿铜v3_05紫银v1_02蓝银v1_05绿银v3_05绿金v3_05宝血灵晶红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6-4 1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1世纪高等院校比较文学基本教材

《比较文学概论》

作者:杨乃乔 主编

内容简介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开放性学科,能够聚集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优秀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一部在理论体系上成熟、稳定而实用的《比较文学概论》是比较文学界同人多年的愿望。

  本书对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做了体系化的概述与梳理,汲纳了国际和国内比较文学界基本和前言的理论,在比罗文学学科理论的体系建构上,具有创新性。

内容简介

  本书对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做了体系化的概述与梳理,汲纳了国际和国内比较文学界基本和前言的理论,在比罗文学学科理论的体系建构上,具有创新性。作为比较文学概论的基本教材,它的体例适合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使用,目前已被多所院校采用,并被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入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目录


第一章 发展论
第一节 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
1.全球化的界定
2.接受或抵制:文化全球化引发的争论
3.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
第二节 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1.比较文学的萌芽
2.比较文学的诞生
3.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2.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
3.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第四节 比较文学在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
1.比较文学在未来文学研究中的作用
2.比较文学未来的学科定位
第五节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1.文化研究溯源
2.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
3.定位与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第二章 本体论
第一节 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
1.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两种可能性
2.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
3.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第二节 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
1.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2.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
3.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
第四节 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
2.总体文学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
3.世界文学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
4.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第五节 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本体论
2.什么是比较视域
3.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4.比较视域的内质与可比性原则
5.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
第三章 视域论
第一节 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特征
1.比较视域的流动性及联系性
2.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
3.比较视域的自觉性
4.比较视域对于当今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节 比较视域中的文学对话
1.对话机制及对话平台
2.对话模式研究:互识、互证及互补
3.对话过程: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4.文化利用对中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
1.混生—交叉互渗与分类—多维意义链
2.文学与哲学的互渗
3.文学与宗教的互渗
4.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
5.文学与艺术的互渗
6.科际整合与比较规限
第四节 比较文学与国外汉学的学科同异性
1.什么是“国外汉学”
2.国外汉学的历史蕴涵
3.国外汉学的学术蕴涵
4.比较文学如何借鉴和利用国外汉学
第四章 学派论
第一节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1.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
2.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
第二节 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
1.美国学派的形成及基本主张
2.平行研究的主要内涵、理论根据与具体方法
3.平行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俄国学派与历史诗学研究
1.民族性的种种诉求:俄国比较文学发展历程
2.以历史诗学研究表达民族性诉求:俄国比较文学特征
第四节 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
1.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跨文化
2.中国学派的折衷精神
3.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
4.中国学派的意义与局限
第五章 类型论
第一节 文类学与“形式”
1.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概述
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3.比较丈学的文类学研究个案举要
第二节 主题学与“流变”
1.主题学的成立
2.主题与母题
3.题材、形象与意象
第三节 形象学与“他者”
1.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2.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3.形象学研究的特点
4.形象学研究的前景
第四节 类型学与“通律”
1.类型学研究:学术史问题
2.类型学的基本理论:“借用”与“影响”
3.形成类型的两种基本途径
4.类型学研究的一般理论背景
5.类型学研究的目标:通律
第六章 范例论
第一节 互动: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的比较研究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与互动研究的意义
2.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
3.西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
4.互动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学科意义
第二节 接受: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的比较研究
1.中国对俄国“虚无党小说”的接受
2.中国现代作家对俄苏文学的艺术接受
3.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
第三节 影响: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
1.从日本汉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2.从物语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3.影响的积淀:中国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身份: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母体文化的比较研究
1.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
2.比较:海外华文文学内部的文化差异性
3.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多种研究角度
第七章 译介论
第一节 译介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内涵
1.译介学的基本定义及内涵发展
2.译介学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内涵
第二节 译介学的理论属性
1.译介学理论属性之一:文学交往实践
2.译介学理论属性之二:文本与主体对话
3.译介学理论属性之三:文学的跨国旅行
第三节 译介学的理论取向及进展
1.和合相生:20世纪初叶至3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2.学科对话:20世纪40至5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3.意义重构: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4.现代转型: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5.文化转型:20世纪9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第四节 西方与中国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
1.西方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
2.中国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
第八章 诗学论
第一节 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
1.“诗学”一词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
2.“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
3.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
第二节 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必要性和方法论
1.可比性:中西比较诗学的学理依据
2.必要性:中西比较诗学的价值依据
3.方法论:对话诗学的建构
4.在学理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
1.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概述
2.中西诗学的理论品格和理论形态
第四节 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及其可能性
1.何谓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
2.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如何可能
3.现代诠释是实现古代诗学之现代转换的必由之途
第九章 思潮论
第一节 接受与过滤: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
1.现代主义的概念界说
2.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动因与实质
3.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过滤机制
第二节 影响与重构: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1.建构后现代主义:中国的视角
2.中国当代的诸种后现代变体
3.个案研究:先锋小说的后现代话语分析
4.后现代话语在中国语境下的重构
第三节 呼应与阐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
现当代诗学
1.西方马克思主义简介
2.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对中国现当代诗学的事实影响
3.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学的平行发展
4.中国当代诗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的汇通与阐发
第四节 对峙与对话: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2.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比较文学的障碍
3.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
第五节 差异与变体:后殖民批评与宗教文化传统
1.后殖民批评崛起的国际学术背景
2.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批评的世界性宗教背景
3.赛义德与“东方”的权力
第三次修订版后记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3 19:43 , Processed in 0.957546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